眼轴是配戴OK镜随访检查项目之一,更是判断近视进展情况的重要指标。眼轴测量无需散瞳,不受调节状态的影响,并且测量较屈光度更精确(IOL MASTER测眼轴精度0.01mm、大致相当于2.5度,而屈光度测量精度为25度)。
从上期我们可以了解到,眼轴的增长会引起近视。本文将通过以下问题、来说明眼轴和近视的关系。
眼轴是什么,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测量?
眼轴和近视有什么关系?眼轴增长1mm等于近视加深300度么?
如何判断眼轴是否增长过快?
PART 01
眼轴是什么,眼轴长度如何测量?
眼轴长度是眼球前后径的长度,即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距离,与屈光状态密切相关。
临床上通常用A超或IOL MASTER查眼轴长度。A超测量的终点为后极部巩膜的内面,而IOL MASTER的终点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;通常IOL MASTER测量的眼轴更准确。
举个例子:
这是一张IOL MASTER检查结果,AL指的是眼轴长度。除了眼轴,IOL MASTER还测出了角膜曲率(K1和K2),角膜越陡峭、屈光力越大,与角膜相适应的眼轴就需要更短;反之亦然。
PART 02
眼轴增长和近视度数加深是什么关系?
近视度数是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、晶状体屈光力等各种屈光成分的综合作用结果。对于青少年儿童常见的轴性近视的发生发展,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情况变化很小,而眼轴长度起到主导作用。
因此,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近视度数也受到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度影响。
对于成年、眼部各参数范围基本正常的人,每1mm眼轴增长带来约250度近视。而儿童的眼睛正在发育,其眼轴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还和年龄相关:研究发现,一般8岁儿童每1mm眼轴增长带来150度近视,对于14岁的孩子每1mm眼轴增长带来250度近视。
PART 03
如何判断眼轴增长过快,或可能发生近视?
正常生长发育→眼轴生理性增长,不带来近视
随着眼球的发育,儿童青少年都会有眼轴生理性增长,伴随从远视变为正视的过程:
6岁时,眼轴长度约为22.46mm,随后每年平均以0.09 mm的速度增长,
7~8岁时增长幅度最为明显(0.22 mm),15岁时眼轴约为23.39mm。
以下图表是从未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儿童,眼轴长度、眼轴增长和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:
来源:《中国学龄儿童眼球远视储备、眼轴长度、角膜曲率参考区间及相关遗传因素专家共识(2022年)》
眼轴增长超过生理增长速度,警惕近视发生
建议青少年儿童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屈光检查,包括眼轴长度。关注眼轴增长情况,如果眼轴增长速率与上表有较大的差异,特别是超过0.3mm/年,需要警惕近视的发生。将每次检查的眼轴长度按时间顺序排列,可以更直观看出眼轴增长趋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单次检查发现眼轴较长不一定意味着近视发生,因为眼轴长度和晶状体、角膜屈光力在眼球发育过程中会相互配合。如果角膜较平坦、屈光力较小,则眼轴就会相对长一点;反之,角膜陡峭、屈光力大,眼轴就相对短一些。
轴率比>3,可能发生近视
可以通过判断眼轴/平均角膜曲率半径比(轴率比)来评估是否近视,当轴率比>3可能发生近视。虽然角膜曲率个体差异较大,但对于特定某个人而言,眼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增长,而角膜曲率变化极小。
举个例子:
这是一位小朋友2年进行4次眼轴测量的数据,已知平均角膜曲率半径为7.65mm/7.74mm,角膜曲率随着生长发育变化非常小。
可以计算4次检测中的轴率比一直>3,并且呈渐渐增长趋势,预测近视度数增长;这位小朋友近视度数确实增长,双眼屈光度从基线的-2.00D(右眼)-2.25D(左眼)到24月后的-2.75D(右眼)-3.00D(左眼)。
小结:眼轴与近视
眼轴长度=角膜顶点→视网膜黄斑中心凹;
眼轴增长是轴性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,但眼轴长度和近视度数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特别是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儿童;
所有青少年儿童都有眼轴的生理性增长,当眼轴增长明显快于生理增长,或轴率比>3时应警惕近视发生。